組織機構
天津市作協歷史
天津市作協歷史
【歷史沿革】天津市作協的前身為天津市文協(1950年成立),原為天津文聯下屬單位。1956年改名為中國作家協會天津分會,同年4月召開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選舉方紀擔任主席,同年創辦了作協機關刊物《新港》(文學月刊)。文革期間協會被迫解散,1980年重新恢復中國作協天津分會,并恢復文學月刊《新港》。1982年1月召開第二次會員大會,選舉孫犁擔任主席。同年《新港》編輯部改制為《天津文學》雜志社,并同期創辦了《兒童小說》《通俗小說報》兩個文學刊物。1985年改為天津市作家協會,同年作協與文聯分署辦公,確定為正局級單位,隸屬于天津市委宣傳部。1988年10月召開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選舉蔣子龍擔任主席。2014年1月,召開了市作協第四次代表大會,選舉趙玫擔任主席。2020年11月,召開了市作協第五次代表大會,選舉尹學蕓擔任主席。2021年月2月,原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李彬退休,張桂元接任李彬擔任現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
【主辦刊物】天津作協原主管主辦刊物有3個。1956年創辦的作協機關刊物月刊《新港》,后改為文學月刊《天津文學》。1982年創辦的《兒童小說》《通俗小說報》兩個文學刊物,《兒童小說》后改刊為《作文升級》,現改刊為《文學藝術周刊》?!锻ㄋ仔≌f報》后改刊為《微型小說月報》。2021年,天津市作家協會與百花文藝社開展合作,對《文學藝術周刊》《微信小說月報》2本雜志進行聯合辦刊。
【館址介紹】天津市作家協會原址在和平區新華路237號,2018年5月遷址到西青區楚雄道276號,即現在的天津文學館所在地。天津文學館是市委、市政府確定的一項重大民心工程,是蘊含著濃郁文學氣息的標志性建筑。規劃占地面積61.82畝,建筑面積7183.76平方米,綠化面積18400余平方米。主體建筑由創作中心、行政辦公樓和展覽中心3個主要座落構成。建筑整體設計采用中式田園風格,簡樸典雅、古色古香、布局合理、環境優美,具有濃厚的文化和藝術氣息。文學館功能齊備,集行政辦公、工作生活、學習培訓、參觀展覽、資料保存、公益服務等多種功能為一體,是一個綜合性的文化場館。文學館建成后,天津市作家協會著力于將其打造為天津市文學創作中心、作家人才培訓基地、文學交流學習平臺和公益性文化服務活動的重要場所,使之成為文學群體的藝術殿堂、天津人民的精神家園和天津文化的重要標識。
【會員作家】截止到2021年,市作協會員作家達到1588人左右,其中中國作協會員183人。會員作家分布于天津16個區縣,是各行各業中的文化精英,為推動社會精神文明建設,促進天津文學事業繁榮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涌現出像孫犁、梁斌、袁靜、林希、楊潤身、蔣子龍、馮驥才、劉航英、趙玫、肖克凡、李鵬、張楚、尹學蕓等一大批在全國乃至世界有影響的著名作家,創作出一大批有重要影響的精品力作。孫犁是“荷花淀派”的創始人,魯藜是“七月詩派”代表,蔣子龍被譽為改革文學的開創者,2018年被黨中央表彰為全國“改革先鋒”,馮驥才被譽為文化反思小說的代表人物,劉航英被譽為新時期女性文學的代表。在新中國成立后的各個歷史階段,產生了如方紀的《揮手之間》,魯黎的《泥土》,孫犁的《荷花淀》,袁靜的《新兒女英雄傳》,林希的《買辦之家》,梁斌的《紅旗譜》,楊潤身改編的《白毛女》電影劇本,蔣子龍的《喬廠長上任記》,馮驥才的《世俗奇人》,劉航英的《明姑娘》,趙玫的《武則天》,肖克凡的《山楂樹之戀》,李鵬(筆名龍一)的《潛伏》,王松的《煙火》,尹學蕓的《李海叔叔》,武歆的《密語者》,張小偉(筆名張楚)的《良宵》等一大批大家耳熟能詳的代表作品,有大部分被改編為有全國影響力的電影或電視劇。
【獲獎情況】趙枚獲第一屆魯迅文學獎,張楚獲第六屆魯迅文學獎,馮驥才、尹學蕓喜獲第七屆魯迅文學獎,李鵬獲天津市重大突出貢獻專家稱號。還有一大批作品分別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中國出版政府獎、駿馬文學獎、莊重文學獎以及《人民文學》《中國作家》《小說月報》《當代》《收獲》等國內重點文學期刊頒發的年度優秀作品獎。二十余部作品入圍中國作協重點作品扶持項目,還有部分作品被翻譯介紹到海外,擴大了我市文學的國際影響。
【黨的十八大以來重點創作】黨的十八大以來,天津市作家協會天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系列重要論述和黨的文藝工作路線、方針、政策,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團結帶領全市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以飽滿的精神狀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潛心創作,作為時代的見證者、親歷者、踐行著,書寫中國故事、天津故事,以文學的形式勇擔時代賦予的責任和使命。重點圍繞改革開放40周年、建黨100周年、脫貧攻堅、抗擊疫情、生態文明等重點題材,創作了一大批反映時代發展歷程、描繪人民精神圖譜、謳歌黨的偉大成就優秀文學作品,先后推出《暖夏》《高高的元古堆》《煙火》《三條石—“天津鏡像”中的中國百年》《國家行動》《格?;ㄩ_》《樓村》《情義無言》《破陣子》《大考》《天命》《鏡子門》等30余部中長篇小說、紀實文學、影視劇作品,出版和發表了8000余篇散文、詩歌、文學評論、翻譯等文學作品,為人民源源不斷提供精神食糧,有力增強了人民精神力量,為社會提供了強大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