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路的滄海桑田
李廣玉
走在繁華熱鬧、寬闊通暢、景觀漂亮的友誼路迎賓線上,有誰會想到四十多年前的友誼路只是城鄉結合部一條不起眼的小馬路呢?當時這條路偏僻荒涼,人煙稀少,路寬只有十來米。我因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與友誼路結緣。
當時,我家住和平區,與市內地震重災區貴陽路、拉薩道僅隔一條新興路。因我家住房受損嚴重,全家沒辦法只得住馬路邊自建的地震棚。父親單位得知情況后,轉年給我家分了新房——但新房地點比較偏遠,在河西區友誼路市地震局的后身前進道。這地點在當下,絕對是黃金寶地,可在全民騎自行車的年代,說友誼路偏遠,一點也不夸張。當時友誼路的荒涼程度,更是現在年輕人想象不到的。
那時友誼路屬城鄉結合部,從圍堤道至黑牛城道兩公里多的路兩邊,除了農田就是菜地,還有水洼池塘。記得我家正南邊,也就是現在的旭光里,當時還是個大水坑?,F在的文化中心在當時也是個水塘,冬天時,我經常在那兒滑冰玩?,F在的友誼商場和科技咨詢大廈的位置,當時則是一片菜地。路邊設有一個公交車站,只有13路公交車經停,主要服務電視機廠、迎賓館、地震局的職工和我們這片新建居民區的居民。公交車的線路要穿過這片菜地。當時,我們在春夏秋三季坐公交時,就會看到窗外綠油油的菜地——那是公交沿線為數不多的景觀了。那時友誼路兩邊單位不多,除了上述單位,還有天津賓館,以及警備區等軍事單位。
搬家后,由于路途較遠,我不得不買月票乘車上下學,乘坐的是友誼路上唯一的13路公交車,然后到佟樓再換乘14路公交車,到和平區的學校。我共在友誼路住了十年,直到自己成家后才搬離友誼路。沒承想,2007年,我又調到友誼路上的一個新單位工作至今。這二十多年,我目睹了友誼路翻天覆地的變化。
新世紀初,適應城市化需要,市委、市政府將過去的水塘、農田、菜地建成青少年活動中心和兒童樂園;2012年,在其基礎上,又建成占地約90公頃的文化中心——其中涵蓋了天津自然博物館、天津圖書館、天津博物館、天津美術館、天津大劇院、天津銀河購物中心、生態島等。如今,文化中心不僅成為天津的新地標,而且極大豐富了天津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
隨著天津城市總體規劃的實施,還打通了馬場道至圍堤道之間的道路,起名為友誼北路;結合梅江高端社區的開發,又開辟出友誼南路。這樣,當前的友誼路就再也不是一腳油門就到頭的小馬路了。友誼北路、友誼路、友誼南路三段路,目前加在一起共8.7公里,真正成了一條名副其實的景觀大道。
如今的友誼路,到處聳立著不同建筑風格的高樓大廈,道路兩旁特色景觀更是景色宜人。它不僅是市委、市政府,城市名片文化中心所在地,而且還有許多銀行的天津分行和金融機構聚集在此。因此,友誼路亦稱天津新金融街。作為城市的會客廳,國展中心、梅江會展中心、水晶宮飯店更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回首友誼路滄海桑田,充分呈現了天津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歷史巨變。如今的友誼路不愧是天津現代化大都市的一道亮麗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