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天津之眼”
趙志明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典型地標。“天津衛三宗寶,鼓樓炮臺鈴鐺閣”,曾經讓一代代老少爺們兒深感驕傲與自豪。而今,時過境遷,物換星移,它們的地位早已被悄然取代。
紀念天津建衛六百年之際,在離三岔河口數百米的當年燕王朱棣率兵過河處,也就是被稱為“天子津渡”的地方,一座新穎別致、造型獨特的建筑正式立項。此后不久,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跨河建造在橋梁之上的摩天輪拔地而起。它直徑達110米,相當于35層樓高,十分巍峨壯觀,被稱為“天津之眼”。
筆者世代居住在津城,對這里并不陌生。眾所周知,貫穿市區的海河對家鄉人文地理乃至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老話有云:“九河下梢天津衛,三道浮橋兩道關。”想當初,海河上的橋梁屈指可數,兩岸來往只能依靠“擺渡”。
所謂“擺渡”,就是由人力操縱的木船往返載客。船靠岸的地方設有碼頭,稱之為渡口。據史料記載,天津解放時共有渡口39處。上世紀60年代,單人過河收費一分錢,攜帶自行車時加倍。后來,又出現了一批以燃油為動力的渡船,效率得以提高。
黨和政府關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重視市政建設的規劃和拓展。海河之上架起了一座座新橋,如同絢麗奪目的彩虹。尤其是近年來,數量之多,規模之大,速度之快,質量之高,都令人嘆為觀止。
“天津之眼”所在地是橫跨子牙河的慈海橋,因明成祖年號永樂,遂改名為永樂橋。老天津衛人都知道,此處原先乃是“北開渡口”,始建于清代的乾隆年間。它的西岸是鐵匠作坊聚集的三條石,東岸是民國六年(1917年)創建的恒源紗廠,每天從早到晚人流不斷。直至2011年11月,歷經數百年滄桑的“北開渡口”才最終退出歷史舞臺。
值得一提的是,永樂橋系斜拉橋,根據橋梁學原理,必須有承重橋面的纜索形成力點;而建造摩天輪,則需要一個能承載旋轉輪軸的支點。設計者獨具匠心地將兩個受力點巧妙地結構在一起,上托輪,下拉橋,既美觀又經濟,堪稱國際橋梁史創舉。因此,四面八方的游客包括慕名而來的海外人士,都對“天津之眼”興趣盎然。
筆者曾無數次經過這里。竊以為,白天的摩天輪就像是一個未施粉黛的素面少女,天生麗質,樸實無華。入夜之后,燈火通明交相輝映,五顏六色流光溢彩;但見她,宛若披上華麗禮服的灰姑娘一般令人驚艷,使人仿佛置身于童話中的幻境。
凡是到此一游的人都想要留個影。不少朋友問過我,哪里是拍攝“天津之眼”的最佳角度位置?這個問題還真不好回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審美觀念。而更主要的原因是,無論你站在岸邊取景,還是乘坐游船在水面觀賞全貌,抑或跑到橋上與她“零接觸”拍局部近景,均有別樣的感覺,甚至是新奇的發現。這不禁讓人想起蘇軾的名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據說,摩天輪能夠給人帶來好運。“天津之眼”守望著我們這座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現代化大都市,同時,也見證著海河兩岸日新月異的巨大變化。只要看到她的倩影,就讓人心中就充滿了希望,幸福之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