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騎車走津城
許新復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家住天津市區東北角,我在郊區上班。我每天騎自行車到單位后,還常常要繼續騎車下鄉,幾乎穿越小半個天津城。
彼時,改革開放,經濟發展,騎自行車上班的人特別多。為趕時間,我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洗漱完畢,匆匆騎車上路。從東北角大胡同到張貴莊,有時過獅子林橋,走新開路、李公樓,有時過解放橋走東站、大王莊,最后要轉到津塘路,再直奔單位。沿途早點鋪、菜市、擺攤的已經不少,騎到半路,找家合適的早點店,或砂鍋云吞或豆漿老豆腐,配上燒餅油條,吃飽了接著蹬車前行。
那時候,立交橋還很少,道路狹窄,路況擁擠,還要過橋過地道。尤其十四經路和賈沽道有兩個平交的火車道,常有貨運火車拉著長長的車廂在此暫停作業,每次要停好幾分鐘;等到放閘通行時,諸多自行車蜂擁奪路,場面壯觀得很。過了津塘路一號橋,眼前道路開闊起來,第一機床廠、毛條廠、麻紡廠、軋鋼廠、工程機械廠、地毯廠等許多國企聚集于此,形成了工業區。工人們大都騎車上班,聚到這里時自行車已似洪流滾滾。我被裹挾其中,緊趕慢趕,繼續前行才抵達目的地。
到單位后,我經常要去鄉村辦事或調研。當時公家車很少,私家車還沒有,交通工具仍是自行車。我常走的路線,往東是新立村、軍糧城、李莊子,往北是荒草坨、大畢莊、赤土,往西是詹莊子、萬新莊等。我常常直接騎車到田間、大棚、養魚池,道路更是土多難行,坎坷不平。最遠的一次是騎車去塘沽,了解當地漁民海洋捕撈生產情況。那天,我從早上6點離家,騎車到單位休息片刻,繼續騎車去塘沽漁船閘找到漁船漁民現場采訪記錄,當天回到家已經夜間11點了。
那年初冬的一天,我去小東莊鎮務本村調查特種養殖業的情況。該村一農戶引進國外藍狐,飼養成功,已下了兩窩崽,收入上萬元。那藍狐身長六七十厘米,耳短腿細,拖著蓬松的大尾巴,一身皮毛泛著藍黑色的光,顯得雍容華貴,讓人禁不住想伸手去摸。了解完情況后,天色突變,烏云密布,我急忙騎上自行車往回趕。此時空中已飄起片片雪花,眼看越下越大,夾著西北風,覆蓋了地面,離家還有十幾里呢。所幸,那幾年黃大發出租車很多,碰巧攔住一輛空車,連人帶自行車一起裝進去,才解了燃眉之急。
那些年,我去市里開會,也是騎自行車過海河到河西。我還曾走過崔家碼頭渡口、大光明的浮橋。
沒想到,轉瞬間,生活巨變,天津已進入飛速發展的汽車時代。私家車取代自行車,幾乎走進家家戶戶。高速路、快速路、城鄉路網四通八達,密度居全國前列。我雖已退休,卻也開上了小汽車,旅游、購物、休閑,擴大了活動半徑,豐富了老年生活。遠在南國深圳的親友第一次來津,我當司機領他們游覽觀光。走天津大道過海教園,到濱海新區看大沽炮臺,還去游覽了東麗湖,去楊柳青看年畫,逛五大道、古文化街,津城美景博得親友們嘖嘖贊嘆。
而且,現在的軌道交通、公交線路也越來越多,遇到限號或不愿開車時,地鐵或公交出行也方便得很?,F在的年輕人,再也不用像我工作時那樣,把時間都耗在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