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與新時代鄉村書寫 ——長篇小說《暖夏》作品研討會紀要
長篇小說《暖夏》作品研討會于4月7日在中國作協舉行。本次研討會由中共天津市委宣傳部、天津市作家協會、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主辦,由人民文學雜志社、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協辦。
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副總編輯顏慧主持會議,她說,今年是建黨百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脫貧攻堅取得決勝的一年,《暖夏》是脫貧攻堅文學創作中非常優秀的一部長篇小說,是中國作協定點深入生活的一個重要成果,作品不僅書寫了物質層面的脫貧,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滿的時代生活,堅韌的人性精神和獨特的敘事魅力,受到廣泛關注。
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李敬澤,天津市作家協會黨組副書記、專職副主席張桂元,天津市文聯黨組書記、評論家萬鏡明,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的董事長路英勇分別致辭。
天津作協副主席張楚,天津作協黨組成員、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辦公室主任陳小廣,《天津文學》副主編王震海,天津作協創聯部副主任姚博浩,天津文學館籌建負責人張依琳,天津作協創聯部、天津文學館干部及部分媒體記者參加了活動。
李敬澤說,王松是一個幾乎命里注定的寫小說的人,王松特別關注故事,因為他有太多太多的故事,這樣的作家不多。二十多年來,王松也一直是一個創作力非常充沛的作家,但是客觀的說,我還是覺得他還應該寫出更多、更大、更有力的東西出來。今年我先后看了他兩部長篇,一部是《煙火》,一部是《暖夏》,我覺得王松的創作正在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或者說新的境界,我覺得在這樣一個階段和境界上,可能正是我所想象的那個王松。那個把他講故事的能力能夠有力地匯聚和凝聚為一個巨大的,有相當規模的藝術作品,既有對人間生活的廣博的把握,又有從歷史、從時代所提煉出來那樣的一個精神的結構和方向。這些從《煙火》,特別是從《暖夏》中我們已經比較明確和強烈地感受出來。如果一定要按題材劃分的話,在脫貧攻堅題材的小說中,《暖夏》是非常突出的。王松寫這兩個村莊故事的時候,某種程度上講,我們把它放在新世紀以來,中國當代文學的鄉村書寫中看的時候,我們就能夠看到一種新的力量或者一種新的方向感正在產生。所以我想我們今天所探討的不僅僅是王松這一部作品,而是說十八大以來、新時代以來,特別是這兩三年來,隨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不斷深化發展,我們對于生活,包括對于鄉村的認識,也有了非常重大的變化。這種變化某種程度上講深刻地影響著我們這個時代小說的思維。我也相信這種影響絕不僅僅止于王松這一部,他很可能讓我們看到了未來中國鄉村寫作新的方向和新的力量。
天津市作家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席張桂元代表天津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楊君毅同志轉達對此次研討會的祝賀,楊君毅同志感謝中宣部,特別是文藝局、出版局、中國作協以及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人民文學》等有關方面領導、專家,對《暖夏》的重視,感謝各方面一直以來對天津文學工作、文藝事業的關心支持。王松在文學創作道路上有三個特點,一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始終堅持為人民創作;二是堅持為時代放歌;三是堅持扎根生活?!杜摹凡粌H凝結著王松對文學的才情和才華,也沉淀著他用情、用心、用功扎根生活、創作的汗水與心血。
天津市文聯黨組書記、評論家萬鏡明書記在發言中表示,王松是一位非常勤奮的、有思想的、會講故事的作家,希望能夠再次看到作家的佳作。
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的董事長路英勇說,我們出版社一直關注反映時代的作品,把現實主義題材創作放在重要位置?!杜摹氛闷鹾狭水斚锣l村振興與紀念建黨一百周年這兩個主題,為新時代新的形勢下的鄉村書寫,提供了新的經驗。下一步我們將根據上級領導的部署和指示精神,規劃和開展《暖夏》的宣傳與推廣。也希望各位專家,為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的建議和意見。
其間,李敬澤、張桂元、萬鏡明、施戰軍、路英勇、王松共同為新書揭幕并與參會嘉賓合影。白燁、孟繁華、賀紹俊、胡平、施戰軍、梁鴻鷹、黃桂元、徐則臣、劉大先、陳濤、岳雯、王國平、張楚、宋嵩、楊柏良、興安、王松等文學評論家、作家、編輯先后做了精彩發言。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白燁認為《暖夏》立足于脫貧攻堅,又超越了脫貧攻堅,在某種意義上是鄉村寫作的一種新突破、新進取,具有非常豐富和渾厚的底蘊,小說以一種好看的故事來表現鄉村的變化,它不僅僅寫到脫貧,還涉及到鄉村治理、鄉村的體制的建設、探索和發展。作家把他自己的生活積累充分地調動來來,整個作品寫的非常生動,非常接地氣。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孟繁華認為,從文學創作獨特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故事切入,《暖夏》在同類型、同題材作品中的文學性和藝術性是最高的。百年中國文學和其他任何一個國家文學的發展過程都不一樣,是一個逆向型的發展過程,都是先有了某種理論、某種社會實踐,然后才有了某些作品,也就是說我們有了某種理論之后,才有了某種文學創作。當脫貧攻堅成為國家整體戰略一部分的時候,也才有了脫貧攻堅的文學作品,這種文學發展是中國特色,是中國特有的文學精神。
《人民文學》主編施戰軍認為《暖夏》是一部寫得地道、讀來筋道的作品。他從特殊的典型環境、文化、作家自身經歷等幾重閱讀層面上,充分肯定了作品的意義與價值。認為王松寫這部小說充滿感情,對待人物、對待地點、對待事件有一種寬容智者的視角,因為他帶有感情,才能讓寫作既地道又筋道,又水靈又機靈。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賀紹俊非常欣賞王松的寫作態度,可以把小說當成一件藝術品來寫?!杜摹凡粌H僅是一部主旋律的作品,而且在整個當代文學鄉村敘述中是有所突破的,是一部很有內涵,很有質量的小說。
中國作家協會小說創作委員會副主任胡平認為小說主要寫了年輕人心氣的變化,在這樣一個改革開放大環境下的變化。作家一直保持著一種調子,這種調子就是生活的調子,這一點我覺得他把握的是很好的。有時候主題性寫作和主題先行應該是不一樣的,
《文藝報》總編輯梁鴻鷹表示王松總是有一種非常強的統攝能力,這種統攝能力不是說拿幾句話就把這個事拎清楚,而是對這個時代大的氛圍有很深刻的認識?!杜摹穼θ宋锏男睦砻鑼懓盐盏轿?,書中的這些人物都不是高大完美,但他們確實是一步步在改變自身也在改變周圍的一切?!杜摹穼︵l村的書寫確實是有非常好的借鑒意義。
評論家黃桂元認為作品吸收了相聲藝術的長處,把相聲的元素融入小說敘事之中,國內作家除了王松還沒看到第二個?!杜摹返恼w基調,是一幅眾生歡唱的鄉村畫卷。
《人民文學》副主編、作家徐則臣表示在脫貧攻堅小說里,《暖夏》如此大規模的涉及文化和藝術,的確是目前為止他看到的印象最深的一部。這部小說里面扶貧是很重要的途徑,說到底是文化和藝術扶貧?!杜摹纺軌騾^別于其他類似題材的創作,文化是很重要的,這是它強烈、顯著的辨識度,它在字里行間、在細節、在故事、在人物的勾連上呈現出天津特有的津味文化。
《民族文學研究》副主編劉大先認為,《暖夏》是理念先行的小說,主要在講故事,是大眾文化的,另一方面從主題觀念上來說,它是民間自主性,農民視角為主題,折射出我們這個時代的現實是一個敞開了的鄉村,一個開放的土地,在這個意義上說,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角,所以,我認為《暖夏》是新時代新鄉村的寫作。
中國作家網總編輯、評論家陳濤認為《暖夏》具有非常強的可讀性,就像一幕活生生的電視劇,節奏很明快,戲劇性沖突不斷?!杜摹樊斨腥宋锖芏?,大概男女老少有二十多個,個性鮮明,語言各具特色,有的對話寫的非常精彩,特別地道。
中國作協創研部理論處處長、評論家岳雯覺得《暖夏》更新了村莊寫作的路徑,把村莊的關系作為一個敘事的主力、主要的對象,也就是說在那里頭不僅僅只是一個單一的村莊,而是一個有著關系、有著歷史淵源、有著一母同胞這樣一個村莊的關系,在這當中可以看到中國和世界的關聯,這也可能是這部小說給人最大震撼的地方。
《光明日報》文藝評論版主編王國平肯定了作家對于鄉村書寫的準確把握。小說中的人物綽號很有意思,像張二迷糊、金尾巴等等,也表現了人物的性格。小說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沒有反面人物,人都特別好,不管是主要人物還是次要人物,而且作者對其中的人物投入了很大的感情,讓小說更活色生香有聲有味。
《長篇小說選刊》副主編宋嵩表示,王松是第一個連續三年被《長篇小說選刊》轉載的作者,《暖夏》同我們最近兩年轉載的脫貧攻堅題材的五部作品綜合比較,最大的區別在于作家在一頭沉的基礎上又加入了子母哏的寫法,上來就說東、西金旺兩個村在競爭,金永年看不起張少山,上來就甩包袱,就是白菜餡餃子。這樣的包袱在這個小說里頭層出不窮,除了這兩個人物以外,其他的人物之間,比方張少山跟金尾巴之間也有你來我往的交鋒,這種子母哏成分的加入讓讀者對于一頭沉大行其道的脫貧攻堅題材長篇小說的寫法讀慣了以后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這是王松老師在作品結構上最大的特色。
天津市靜海區作家協會主席楊柏良說,《暖夏》無論從選材的角度,整個作品的架構,人物關系的擺布,還有細節的描寫,情節的安排都做到了很好的經營。整個小說非常嚴謹、精致,看后特別佩服。
天津市作協副主席、作家張楚在發言中表示,王松一直給他一種只有小說家才會格外留戀和體會到的一種語言,這種私密的語言可能關乎小說的結構,也關乎小說的敘事,更關乎小說里面的戲劇沖突和轉折,王老師一直在以平視的視角與作品中的人物進行交流。另外王老師從這些鄉村人物和鄉村事件中提煉出一種鄉村架構,感覺他塑造了新型鄉村人物的精神成長歷史,這種塑形真實而厚重,輕盈又不飄浮,有一種下墜感,構成了文本內部的特別獨特的力量。
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編審、評論家、《暖夏》的責任編輯興安說,《煙火》寫了天津的百年歷史,而《暖夏》實際上是在寫最當下的現實,是表現新時代新鄉村的一部力作。王松一直關注天津普通百姓的生活,無論是農民還是市民,寫的都充滿了感情和思考?!稛熁稹分械哪切┬∪宋?,在那個時代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在舊社會的泥潭中失去了生存的方向感,而《暖夏》中,作為新時代的農民,他們能夠把握自己的命運,并且有了共同奮斗,奔向幸福生活的方向了。天津需要這樣兩部反映新舊兩個時代的小說。
《暖夏》的作者王松最后發言,他說,作為一個小說人我是很幸運的,首先中國作協給了我“定點深入生活”的機會,讓我接觸到各個層面的社會生活。再有就是感謝天津市委宣傳部、天津市作協為我安排回到我年輕時插隊的地方掛職,深入生活,沒有掛職就沒有《暖夏》這本書。正是這次掛職,讓我對我插隊時的經歷又有一個新的認識,也許有一天我還會回過頭來寫知青,我相信肯定跟《雙驢記》又不一樣了,因為我對我當年插隊又有新的認識。我覺得是我和我過去的插隊經歷和解了。我感覺我找到了一個新的講故事的腔調,另外也找到了一個我寫作的新礦層——天津文化。另外一個最幸運的是我與作家出版社的合作非常愉快,出版社的領導和編輯對我寫作的理解,對我這兩本書的關注以及傾注的熱情和辛苦,都讓我感動。我會努力寫下去,以反饋關心我的朋友及讀者。
(來源:中國作家網)